-
【2022年甘孜州招商】甘孜州实施交通先行战略 连续 9 年交通投资超百亿
甘孜州实施交通先行战略 连续 9 年交通投资超百亿 去年,甘孜州聚焦抓项目稳投资,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全年完成交通投资 105.3 亿元,连续 9 年超 100 亿元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。2022 年,甘孜州将继续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,确保全年交通投资超 100 亿元,一季度实现 “开门红”。 为实现首季投资目标,甘孜州采取 “一路一策、一桥一策、一隧一策,专班跟进” 的精细化管理模式,对在建的川藏铁路甘孜段、雅叶高速康定至新都桥段等重大项目,实行领导包联、挂图作战,及时协调解决用地审批、物资运输等问题。同时,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升级,年内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 1000 公里,实施安保工程 500 公里,进一步改善农牧区交通条件。 甘孜州交通建设以 “打通大动脉、完善微循环” 为目标,重点推进 “三纵三横” 骨架路网建设。川藏铁路作为国家战略工程,甘孜段全长约 500 公里,建成后将彻底改变甘孜州不通铁路的历史,预计 2025 年建成通车。雅叶高速康定至雅安段已建成通车,康定至新都桥段预计 2023 年贯通,届时从成都到康定将缩短至 3 小时,极大促进沿线旅游和产业发展。 参考资料显示,甘孜州地处川西北高原,交通基础设施曾长期制约经济发展。通过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投资,全州公路总里程已达 3.5 万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200 公里,国道 317、318 线升级为二级公路,农村公路通达率达 100%。交通条件的改善,带动了甘孜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,2021 年全州接待游客超 2000 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 180 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 25% 和 28%。
2022-03-03
-
【2022年四川招商】四川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活动:构建直接融资生态体系
四川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活动:构建直接融资生态体系 一、活动背景:破解融资难题的多维探索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四川启动中小微企业投融资能力提升系列活动,涵盖 “天府企业北京行”“川企精锐一对一”“投融资对接合作” 三大板块,旨在通过 “引导 — 发现 — 辅导” 全流程服务,构建直接融资良好生态。 二、天府企业北京行:对接首都资源的高端平台 组织四川优质企业赴北京开展路演,吸引国家级投资机构关注。2022 年首场活动聚焦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领域,精选 20 家企业展示技术成果,达成投资意向超 10 亿元。参考长三角经验,建立 “川企进京” 常态化机制,每年举办 2-3 场,目标 5 年内促成融资超 500 亿元。 在京设立 “川企服务站”,提供政策咨询、融资对接等服务,链接中关村科技园、亦庄开发区等资源,推动川企与京东、小米等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。 三、川企精锐一对一:精准匹配的定制化服务 开展 “投资机构 — 企业” 一对一辅导,邀请中金、深创投等机构专家,为企业提供商业计划书优化、估值提升等服务。2022 年首批服务 50 家企业,某锂电材料企业通过辅导,估值从 2 亿元提升至 5 亿元,成功获得 Pre-A 轮融资。 建立 “融资诊断库”,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、风险评估,形成个性化融资方案。针对科技型企业,推出 “知识产权质押 + 股权融资” 组合产品,2021 年帮助 100 家企业获得融资超 20 亿元。 四、投融资对接合作:线上线下融合的常态化机制 在成都举办专场对接会,邀请省内外 100 家投资机构参会,2022 年一季度促成签约项目 30 个,金额超 50 亿元。开发 “川企投融资平台”,集成企业展示、在线路演、政策匹配等功能,注册用户超 2000 家,累计促成融资超 100 亿元。 针对早期项目,设立 10 亿元天使投资基金,重点投向种子期、初创期企业,单个项目最高投资 500 万元。对获得融资的企业,提供免费财务审计、法律服务,降低融资成本 30%。 五、成效与挑战:从单点对接 to 生态构建 活动实施以来,已帮助 300 家企业获得融资超 150 亿元,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 60%,平均融资成本较银行贷款低 2 个百分点。但仍面临企业股权结构不规范、投资机构地域偏好明显等挑战。 应对措施包括: 规范培育:开展 “企业股份制改造” 培训,2022 年计划培育 100 家企业完成股改,提升对接资本市场能力。 区域平衡:在川南、川东北设立分会场,引导投资机构关注区域特色企业,2022 年计划促成区域融资超 30 亿元。 六、未来展望:全周期融资服务的四川模式 目标到 2025 年,形成 “早期投资 — 风险投资 — 私募股权 — 上市融资” 的全周期服务体系,每年促成融资超 500 亿元,培育上市企业 50 家。通过持续优化融资生态,四川将成为中西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首选地,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2022-03-03
-
【2022年自贡招商】自贡高新区 “智” 造两千亿园区:五大链条构建国家级产业集群
自贡高新区 “智” 造两千亿园区:五大链条构建国家级产业集群 一、战略定位:从传统园区到新兴增长极的蜕变 自贡高新区作为 “再造产业自贡” 的核心载体,正构建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先进材料和现代服务业 “3+1” 现代产业体系,聚焦 “节能锅炉 - 输送运机 - 节能泵阀 - 密封件 - 氢能装备” 五大产业链条,目标 2026 年园区营业收入达 2000 亿元,成为成渝地区新兴产业集聚区。 二、产业链布局:节能装备与氢能产业的集群裂变 节能锅炉产业链:以东方锅炉为龙头,引进辅机生产、控制系统企业 10 家,形成 “设计 - 制造 - 服务” 全链条,2021 年产值超 80 亿元,占全国市场份额 15%。 输送运机产业链:依托自贡运机集团,建成西南最大输送装备基地,产品应用于中老铁路、沙特油田,2021 年出口额增长 40%。 节能泵阀产业链:聚集川润股份等企业,研发核电用泵、高压阀门,打破外资垄断,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5%。 密封件产业链:中昊晨光开发氟橡胶密封件,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,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10%,成为特斯拉供应链企业。 氢能装备产业链:布局制氢、储氢设备研发,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质子交换膜,目标 2025 年建成西南氢能装备制造中心。 三、创新驱动:平台建设与技术突破的双轮发力 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 个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个,2021 年研发投入强度达 3.5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。东方锅炉研发的 600℃超临界锅炉技术,效率提升 5%,年节约标准煤超 100 万吨;川润股份开发的风电轴承润滑系统,使设备故障率下降 30%,成本降低 20%。 实施 “智汇高新” 人才计划,引进氢能、智能制造领域博士 50 名,建立院士工作站 3 个。与自贡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产业学院,年培养技工 1000 名,实现 “毕业即就业”。 四、项目攻坚:重大项目与产城融合的协同推进 2022 年实施重点项目 50 个,总投资超 300 亿元: 智能制造:运机集团智能工厂项目投资 20 亿元,引入工业机器人 100 台,产能提升 50%。 新能源:中昊晨光氢能材料项目投资 15 亿元,年产质子交换膜 200 万平方米,配套国内 80% 的燃料电池企业。 产城融合:建设人才公寓 2000 套,配套商业综合体、学校,打造 “15 分钟生活圈”,吸引成都、重庆人才落户超 5000 人。 五、开放合作:成渝协同与国际市场的双向拓展 深化与成都高新区、重庆两江新区的产业协作,共建 “成渝节能装备产业联盟”,2021 年协同配套产值超 50 亿元。在重庆设立 “飞地研发中心”,共享研发设备 30 台(套),研发成本降低 30%。 国际市场方面,产品出口至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 30 国,东方锅炉在巴基斯坦承接的电站项目,合同额超 5 亿美元,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出口超 1 亿元。参加广交会、进博会等展会,2021 年达成国际订单超 20 亿元。 六、绿色转型:低碳制造与循环经济的生态构建 推行 “绿色工厂” 认证,园区规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 12%,东方锅炉、川润股份等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。建立 “废旧装备回收 — 再制造” 体系,年回收处理设备 5 万吨,资源利用率超 90%,形成 “制造 — 回收 — 再制造” 闭环。 建设釜溪河生态廊道,新增绿地面积 1000 亩,园区绿化覆盖率达 40%,打造 “生产 + 生活 + 生态” 融合的现代化园区。 七、未来展望:两千亿目标的攻坚路径 到 2026 年,自贡高新区将通过三大路径实现目标: 产业链延伸:每条产业链培育 2-3 家龙头企业,引进配套企业 200 家,形成 “龙头引领、配套协同” 格局。 创新能级提升: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 5 个,研发投入强度达 4%,突破氢能装备、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 10 项。 开放能级突破:跨境电商交易额超 50 亿元,海外市场份额提升至 25%,成为中西部节能装备出口基地。 这一发展蓝图不仅是自贡产业转型的里程碑,更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特色产业支撑,成为西部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典范。
2022-03-03
-
【2022年攀枝花招商】攀枝花市聚焦钒钛氢能产业 力促工业经济稳中求进
攀枝花市聚焦钒钛氢能产业 力促工业经济稳中求进 2022 年,攀枝花市以 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” 为主线,聚焦钒钛和氢能两大重点产业,狠抓项目攻坚、园区升级、要素保障三大载体,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落地落实。全年目标为:工业投资、技改投资分别增长 10% 以上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力争 8.5%,重点推进 76 个工业项目,新开工 30 个、竣工 20 个以上,完成投资 80 亿元以上。 在钒钛产业方面,攀枝花市将依托攀钢集团等龙头企业,推进宝达钛材深加工、西南钒钛新材料等项目,延伸钛材加工、钒电池等产业链条。宝达钛材深加工项目总投资 20 亿元,建成后可年产钛锭 5 万吨、钛材 3 万吨,预计年产值超 50 亿元,填补西南地区高端钛材生产空白。同时,加快建设国家级钒钛产业基地,推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,力争钒钛产业产值增长 15% 以上。 氢能产业方面,攀枝花市依托丰富的氢能资源,布局 “制氢 — 储氢 — 用氢” 全产业链。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,引进上海氢枫等企业,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应用,年内计划建成加氢站 2 座,投放氢燃料公交车 50 辆。同时,推动 “氢能 + 钢铁” 低碳冶金试点,利用氢气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,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10 万吨。 为保障项目落地,攀枝花市建立 “要素跟着项目走” 机制,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、用能指标。2022 年计划收储土地 2000 亩,新增工业用地供应 1500 亩;协调电网企业新增变电容量 50 万千伏安,确保项目用电需求。同时,开展 “银企对接” 专项行动,年内计划为工业企业融资超 100 亿元。
2022-03-03
-
【2022年广元招商】广元昭化区推进东西部协作项目 10 个项目助力乡村振兴
广元昭化区推进东西部协作项目 10 个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,广元市昭化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,聚焦产业合作、劳务协作、人才交流等领域,全力推进东西部协作项目建设。2022 年计划实施 6 类 10 个项目,总投资 1.59 亿元,其中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 3800 万元,涵盖基础设施、家居建材、物流园区等多个领域。 在产业合作方面,昭化区重点推进家居建材产业园项目,计划投资 5000 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,引进东部地区家居企业转移落户,预计年生产家具 50 万套,产值超 2 亿元,带动就业 800 余人。同时,实施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园区项目,建设冷藏库、分拣中心和电商服务平台,提升昭化猕猴桃、生猪等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流通效率,预计年处理农产品 10 万吨,带动农户年均增收 2000 元。 劳务协作方面,昭化区与东部省市建立 “订单式” 培训机制,年内计划开展电工、家政等技能培训 1000 人次,定向输送劳动力 500 人以上。人才交流方面,选派 50 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东部地区学习锻炼,同时邀请东部专家来昭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200 场次以上。 参考资料显示,昭化区自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,累计实施项目 68 个,到位帮扶资金 2.8 亿元,带动 1.2 万脱贫人口增收。此次 10 个项目的实施,将进一步强化昭化区的产业基础和造血功能,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 1500 个,助力昭化区打造东部新城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。
2022-03-03
-
【2022年德阳招商】德阳市 1-2 月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重大项目推动高质量开局
德阳市 1-2 月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重大项目推动高质量开局 2 月 28 日,德阳市召开工业领域安全生产、制造业招商引资 “百日攻坚” 行动总结暨经济运行月调度会,透露今年 1-2 月工业经济预期目标为:工业总产值 585 亿元、增长 18.7%,工业投资 62.5 亿元、增长 39.5%,技改投资 39.5 亿元、增长 49.1%,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,实现首季 “开门红”。 为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,德阳市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:一是强化能源保供,建立重点企业用能监测预警机制,协调保障电力、天然气供应,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;二是抓好企业纾困,开展 “万人进万企” 活动,累计走访企业 800 余家,解决用工、资金等问题 210 个;三是兑现奖补政策,及时发放工业稳增长奖励资金 1200 万元,惠及企业 150 家。 在项目建设方面,德阳市扎实推进制造业招商引资 “百日攻坚” 行动,1-2 月新签约项目 25 个,其中 10 亿元以上项目 3 个,涵盖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数字经济等领域。同时,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,东方汽轮机重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、通威太阳能高效晶硅电池等项目进展顺利,预计上半年竣工投产。这些项目的实施,将为德阳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。 参考资料显示,德阳市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,2021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4000 亿元,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比超 60%。此次首季 “开门红” 得益于持续的产业升级和项目储备,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将突破 500 亿元,技改投资增长 20% 以上,推动德阳从 “制造大市” 向 “制造强市” 迈进。
2022-03-03
-
【2022年绵阳招商】绵阳服务业强链:“链长制” 激活产业集群新动能
绵阳服务业强链:“链长制” 激活产业集群新动能 一、政策框架:“链长 + 班长” 协同推进 绵阳市出台《产业强链行动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,建立 “链长 + 班长” 机制,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链长,市级部门负责人任班长,聚焦 “4+3” 服务业重点产业(科技服务、现代物流、商务会展、人力资源 + 文旅康养、金融服务、家庭服务),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,实施精准招商。 二、产业链培育:头部企业与品牌矩阵 在科技服务领域,推动中国(绵阳)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京东方合作,建立显示技术研发中心,年投入研发经费 5 亿元,目标 3 年内突破柔性屏关键技术。现代物流领域,引进顺丰川北分拨中心,建设智能仓储基地,日处理包裹能力达 500 万件,带动本地物流企业效率提升 30%。 实施服务业 “千百十亿” 倍增计划,2022 年重点培育 3 家营收超百亿企业、10 家超十亿企业。文旅康养领域,罗浮山温泉度假区引入洲际酒店集团管理,升级为 5 星级标准,年接待游客增长 40%,成为川西北康养标杆。 三、品牌战略:30 个重点品牌清单落地 建立 30 个服务业品牌培育清单,涵盖 “绵阳造” 家电、安州米粉等特色品类。“绵阳造” 家电通过京东、天猫开设官方旗舰店,2021 年线上销售额增长 65%,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8%。安州米粉制定行业标准,推动小作坊升级为规模化企业,年产值突破 10 亿元,产品出口至东南亚。 四、未来展望:到 2025 年形成千亿级集群 绵阳目标到 2025 年,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2000 亿元,培育 5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。科技服务产业规模达 500 亿元,建成西部领先的检验检测中心;现代物流产业引入无人配送、智慧仓储,社会物流总费用降低 10%。通过 “链长制”,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,力争服务业对 GDP 贡献率提升至 50%。
2022-02-28
-
【2022年遂宁招商】遂宁 63 个交通项目:构建成渝门户枢纽
遂宁 63 个交通项目:构建成渝门户枢纽 一、交通能级提升:高速与水运双突破 遂宁市 2022 年发布《交通运输工作要点》,重点实施 63 个公路水路项目,总投资超 200 亿元。在高速公路方面,遂潼快捷通道遂宁至老池段年内通车,缩短至潼南车程至 40 分钟;G246 线改建工程启动,连接船山区与安居区,提升区域物流效率 25%。 水运领域,大沙坝作业区进港道路工程开工,建设 500 吨级泊位 2 个,年吞吐量达 100 万吨,联动重庆寸滩港,形成 “公铁水” 多式联运体系。三星船闸至潼南界段航道疏浚工程完成后,航道通行能力提升至千吨级,预计降低物流成本 15%。 二、遂潼一体化:基础设施与服务协同 作为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重点,遂宁与潼南共建 “交通联合执法机制”,实现超限超载治理数据共享,联合执法案件占比提升至 30%。运输服务方面,开通 “遂潼公交专线”,实行 “一卡通行、票价优惠”,日均客流量超 5000 人次,年节约通勤成本超 200 万元。 在综合执法方面,建立跨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,2021 年联合处置交通事故 12 起,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。物流领域,共建川渝农产品供应链中心,年交易量达 200 万吨,实现检测结果互认、流通无障碍。 三、绿色交通:低碳技术与生态保护 遂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 200 辆,建设充电桩 1000 个,主城区公交新能源率达 60%。在涪江流域实施 “智慧航道” 工程,引入生态护坡技术,减少施工对河道生态影响,同时部署智能监测系统,实时监控水位、水质,预警准确率达 95%。 四、未来规划:2025 年建成区域枢纽 到 2025 年,遂宁目标实现 “县县通高速、镇镇通干线、村村通硬化路”,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500 公里,航道通航里程达 300 公里。通过遂潼交通一体化,实现与重庆 1 小时通勤、与成都 90 分钟直达,成为成渝地区重要门户枢纽。
2022-02-28
-
【2022年南江县招商】南江县 “红黑榜” 制度倒逼招商突破 一月一通报压实责任
南江县 “红黑榜” 制度倒逼招商突破 一月一通报压实责任 南江县以 “投资促进突破年” 为抓手,建立招商引资 “红黑榜” 制度,实行 “一月一通报、一季度一考核”,倒逼各级各部门压实责任、精准招商,推动招商工作从 “粗放型” 向 “实效型” 转变。 一、责任压实:“一把手” 挂帅与全员攻坚 明确各级 “一把手” 为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,建立县级领导 “一对一” 挂联在谈项目机制,2022 年首批 10 个重大项目由县领导牵头对接,涵盖文旅康养、绿色食品等领域。同时,将年度招商任务分解至 38 个部门和乡镇,实行 “清单化” 管理,每月通报进度,一季度未达标的单位主要负责人需作检讨。 在重点区域布局上,组建粤港澳、长三角、京津冀 3 支驻点招商队,每队配备 5 名专业人员,2022 年一季度驻点招商队带回有效项目信息 23 条,促成投资 12 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签约。 二、精准招商:政策红利与产业延链 梳理东西部协作、乡村振兴等政策优势,靶向招引劳动密集型和绿色产业项目。2022 年一季度,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引进浙江企业 3 家,投资超 8 亿元,涵盖纺织、电子元件等领域。同时,紧扣全市 “1+3” 和全县 “1+1” 产业布局(文旅康养 + 绿色食品),开展延链招商,引进某食品企业投资 5 亿元建设深加工基地,带动本地中药材种植产业链升级。 针对龙头企业实施 “磁性招商”,成功签约某文旅集团投资 20 亿元开发光雾山景区,项目涵盖民宿集群、研学基地等,预计年接待游客增长 50%。 三、考核激励:红黑榜倒逼效能提升 “红黑榜” 将招商实效与干部考核挂钩,一季度综合排名前 3 的单位获 “流动红旗”,后 3 位的单位亮 “黄牌”。2022 年 3 月通报显示,某乡镇因成功招引投资 8 亿元的农旅融合项目获红榜表扬,某部门因项目储备不足被黑榜警示。 参考资料显示,南江县 2021 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 100 亿元,同比增长 15%;2022 年实行新机制后,一季度签约项目 11 个,总投资超 50 亿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 30%,招商效能显著提升。
2022-02-28
-
【2022年嘉陵区招商】南充嘉陵区 “春风行动” 精准护航就业 东西部协作拓宽增收渠道
南充嘉陵区 “春风行动” 精准护航就业 东西部协作拓宽增收渠道 南充市嘉陵区以 “春风送真情,就业暖人心” 为主题,开展 “春风行动” 暨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,通过 “精准登记、岗位匹配、现场招聘” 组合拳,助力返乡人员家门口就业,2022 年首场招聘会吸引 200 余名求职者现场签约。 一、供需对接:分类登记与岗位定制 节前,嘉陵区人社部门对返乡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 “拉网式” 登记,建立包含技能水平、就业意愿的动态台账,2022 年累计登记 1.2 万人。同时,对接浙江临海、温岭及本地企业,收集岗位需求 3.2 万个,其中高新技术岗位占比 20%,普工岗位占比 60%,实现 “一人一档、精准匹配”。 招聘会现场设置 “东西部协作专区”“高校毕业生专区” 等 6 个功能区,某电子企业提供的月薪 8000 元的工程师岗位吸引 30 余名大学生投递简历,浙江某制鞋企业的普工岗位签约 50 余人。 二、服务升级:宣传引导与技能培训 区委宣传部通过短视频、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,2022 年累计推送信息 50 万条,覆盖人群超 20 万人次。同时,开展 “订单式” 技能培训,针对浙江企业需求,开设电工、缝纫等培训班 12 期,培训 600 余人,考试合格者直接签约就业。 在就业创业扶持上,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、小微企业担保贷款等政策,2022 年一季度发放补贴超 200 万元,帮助 30 名创业者落地项目。 三、长效机制:东西部协作与动态跟踪 深化与浙江临海的劳务协作,建立 “嘉陵区 — 临海市” 劳务输出基地,2022 年计划输送劳动力 5000 人,目前已签订协议 3000 人。同时,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机制,对就业人员定期回访,2021 年跟踪服务 2.1 万人次,协调解决薪资纠纷等问题 120 起,稳定就业率达 92%。 参考资料显示,嘉陵区 2021 年实现劳务收入超 50 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%;2022 年 “春风行动” 预计带动就业超 8000 人,其中东西部协作项目占比达 40%。
2022-02-28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